繼台灣留學生陳慶霖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twerp)拿下時裝學系畢展最大獎後,另一名在巴黎就讀法國時裝學院(Institut Français de la Mode,簡稱 IFM)的台灣留學生邱柏傑,也在義大利知名羊絨品牌 Loro Piana 所推出的針織設計獎中,擊敗其他五所國際時尚和設計學校的學生,成為贏得這個獎項的第一位台灣人。
與陳慶霖同為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的校友,邱柏傑在校期間的表現就相當優異。只在大三學過一年針織的他,打造出人生的第一個針織系列,就是他的畢業作品,而且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
之後他代表學校前往英國倫敦參加畢業展時裝週(Graduate Fashion Week),並贏得了由奧地利水晶品牌施華洛世奇(Swarovski)贊助的 International Catwalk Competition(國際伸展台競賽)國際組首獎,也讓他獲得了前進杜拜參展的機會。
而他的這組畢業作品也在 2018 年義大利國際人才支持獎(International Talent Support)入圍前十強。在義大利參展的過程中,開啟了他前往英國中央聖馬汀藝術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進修的旅程,進一步探索未來的人生方向。
邱柏傑這一路兜兜轉轉,繞了很多路,但卻看到了更多的風景。他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參加完 Pitti Filati 紗線展後,接受了《BeautiMode》的專訪,除了暢談他在針織領域的設計思考,也分享了他如何在設計路上探尋自我,並找到未來方向的心路歷程。
BeautiMode:何時萌生對針織的興趣?
我一開始對服裝沒有任何概念,只是喜歡畫圖,想朝設計的方向走,但相對於建築設計攸關人們的生命安全,服裝頂多就是設計醜了點而已,相較之下是最柔軟、傷害性沒那麼大的選擇,所以後來就進入實踐服裝設計學系就讀。
我在大三時,修了一年的針織課,當時的老師施雅玲,現在是實踐服裝設計系的系主任,我很幸運大三和大四的服裝設計老師都是她,也是她鼓勵我將畢展的作品以針織呈現,否則我當時一點都不想做針織。做了之後發現還蠻有趣的,所以漸漸開始往針織、材質等 knitwear 和 textile 的方向走。
實踐的畢業系列真的是我人生第一個針織的系列,很幸運進入到決賽,還得了實驗組的第一名,但以往學校都是安排實驗組第一名代表學校參加英國畢業展時裝週的比賽,但當時破天荒面試我跟第二名的同學,後來決定由我代表參賽,也很幸運得了首獎。那時英國的其中一位評審很喜歡我的作品,問我學了幾年?我說,我才學了一年,他很驚訝一年就可以做出那樣的作品,所以我才覺得,或許我對針織就是有那麼一點天分(笑)。
BeautiMode:到英國比賽對你有怎樣的啟發與影響?
那場比賽好像是經費的問題,所以老師沒有去,只有我一個人沒有指導老師(笑)。我一個人在後台,其他學校的學生和老師就問我,你怎麼自己一個人來?我就想說,不是本來就是要自己一個人來嗎?反正很荒謬,太好笑了。
我要出發前往英國當天,打包時發現要比賽的褲子不見了,在機場大哭特哭,後來老師幫我找到它,動用了許多人脈,才找到人幫我帶到英國,我提前四天到倫敦,本來想說可以稍微觀光一下,結果後來都是在機場觀光,有三天都是跑機場等空姐,要跟空姐面交。原本想說得獎後,可以一掃一開始的陰霾,誰知道主辦單位又把我整套衣服弄不見,反正就是種種的狀況,還有後台的狀況,我當時學到很多的就是,在時尚產業有這麼混亂的狀況,都是要我自己一一去處理,沒辦法慌,也不能慌。
自從參加畢業展時裝週得到國際組首獎後,獲得了許多參展機會,我開始慢慢覺得,好像可以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跟大家交流交流,參展時也從中學到蠻多學校不會教的東西,包括如何辦展覽、怎麼跟製作單位溝通、怎麼介紹自己、把自己推銷出去等等。
BeautiMode:為何決定到聖馬汀短期進修?
英國比賽完後,我就去當兵了,大概在 2018 年的夏天,我又將這個畢業系列的作品投了義大利的 ITS 比賽,因為我沒有新作品,沒想到他們也接受,更從海選中進入前十名,我因此得到了去義大利參展的機會。當時我身邊很多朋友都已經確立志向了,但我還不想定下來,參展時認識了很多讀聖馬汀的人,他們建議我可以參加聖馬汀的一個課程,能讓我確切知道自己想要的方向,所以我才想説,不如就去體驗看看。也因為當時得了很多獎,爸媽覺得很欣慰,才敢讓我去。
我在聖馬汀上的課程是介於學士和碩士之間,為期 10 個月的短期課程,從中學到的不是任何技能的東西,對我來說,那是一個內心探索的過程。我在那段時間發現,自己真的很想做針織,老實說,我在高中選大學時,很想去輔仁大學,因為那裡有針織系,我第一個直覺就是「我想去那裡」,可是身邊很多親戚朋友都說,想讀服裝就去實踐,當時很容易受到大家的影響,所以我就選了實踐(笑)。
BeautiMode:談談在聖馬汀進修的經過
聖馬汀較注重學生的設計想法和過程,及設計主題與自己本身的連結。他們不希望大家做的東西是虛無飄渺的,與你的過往完全沒關係,「只覺得它美」在聖馬汀是沒辦法接受的。他們想知道你身為一個設計師,你的人生、想法和故事是什麼?你想表達什麼?為地球環境發聲的 Vivienne Westwood,她就是很經典的例子,她是很明顯的反抗者,我覺得聖馬汀想培養我們成為時尚產業裡思想很激進的反叛者。
聖馬汀的老師們都很直接,他們會一直批評你的作品很醜,甚至你還沒做完,他們就會在旁邊碎念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很醜。」可是這時候如果你說,「喔,對啊,我也覺得好像有點不好。」這時你就大錯特錯了,如果連你自己也覺得不好,你要如何說服大家?
聖馬汀在培養能夠捍衛自己想法、主張的人,如果能捍衛自己作品的話,那就代表你真的有很強烈的想法想表達,那是他們想要的。當時班上有 20 幾位同學,如果大家都覺得你醜,你覺得好看,你應該知道自己為什麼覺得好看?你要怎麼去說服大家相信你的故事,相信你的想法?如果你不能說服這 20 幾位同學,那你到時尚產業時,要面對的是全世界的人的批評,你到時候該怎麼辦?
聖馬汀想要的不是做出好看衣服的人,因為這種人全世界都有,而那些好看的衣服也是可以被奪取的,但沒辦法被奪取的是設計師本身的靈感和信念。所以他們才會認為,設計師本身的想法是最重要的,他們最想知道從他的概念發想到最終的作品,這整個過程是怎樣發展出來的,這些也是最後可以留下來的東西。
在聖馬汀,他們會想先打破你過去所學關於服裝的所有想法、概念。我曾做過一個研究課題叫「materiality」(物質性),運用任何你身邊能找到的材質,做出一個可以穿的物件,它可以是衣服,也可以不是衣服,只要能穿就好,但最主要是去發掘這個材質想要告訴你什麼?
比如說,我有一天突然在路上看到一個很僵硬的瓦楞紙,心想這瓦愣紙怎麼可以硬成這樣?我帶它回家,發現它泡水變軟、乾了又變硬的現象很有趣,後來我就去垃圾場撿了一堆紙箱,做成瓦楞紙的衣服,上面還有香蕉的形狀。我當時就是隨便亂玩,身邊有幾把香蕉,就把香蕉當成模子,把它做出來,所以整套服裝就只有瓦楞紙、水和香蕉。
我覺得這個研究課題很有啟發性,了解材質特性後,思考要做成什麼樣子,是很垂墜的或是可以塑形的?這對我往後朝針織的方向很有幫助。我現在織出一塊布,會去拉拉看它的鬆緊、軟硬,看看它可以怎樣塑形。其實很多時候設計是要從布料去看,而且因為這塊針織是我自己織的,所以我就會一直去摸它,想說它到底想要我幹嘛?我常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想這些事情。
BeautiMode:為何又決定去IFM念碩士?
我原本想去諾丁漢(Nottingham),他們是很針織專業的學校,我來法國是因為看重這邊的工作機會。 IFM 這所學校,它跟開雲、LVMH 集團都有合作,會有很多業界的設計師來我們學校,比如說評圖、給意見或參觀,像我就遇到Dior的針織設計師,還有一個跟 Alexander McQueen 合作的 project,我很幸運做完那個 project 之後,就直接得到試用期,他們叫做 Graduate Program,有點像是正式工作前的試用期。
很多你聽到的奢侈品牌都有來過我們學校合作 project,像 Jacquemus 也是,這所學校給了很多可以直接進入業界的機會,我就想說,來這邊試試看,因為巴黎也沒來過,就像我說的,我就是有點還定不下來,所以想要走來走去,多嘗試體驗。
BeautiMode:談談與Alexander McQueen的產學合作計畫
我們老師動用學校裡的人脈,跟 Alexander McQueen 的設計部聯絡,才開始了這個合作的項目。因為 McQueen 過往一直專注在蜜蜂滅絕這方面的環保議題,他們希望我們能以全球的角度去探討環境或社會議題,方向很廣,最主要的學習目的是設計師如何讓自己的想法跟品牌結合。
2019 年末到 2020 年初,台灣附近海域的水溫幾乎沒有低於攝氏 18 度,讓台灣遭遇了大規模的珊瑚白化,除了全球暖化,再加上有些防曬乳對珊瑚來說是有毒的,也讓整片西海岸全都是珊瑚白化的現象。但我進一步研究發現,珊瑚白化並不代表完全的死亡,而是提醒大家要趕快進行復育,並停止傷害它們的行為。1998年台灣也曾發生過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但後來有慢慢復育起來,讓我覺得這整個過程是有希望的,於是我選擇了珊瑚白化這個主題,但我想傳達的訊息是,還是有希望的。
McQueen 他們很喜歡我的概念和所有的實驗小布塊和實驗性的顏料,我當時真的不知道他們會直接選人當 Graduate program,就是試用期這件事情,完全不知道,是我從英國回到巴黎後,老師突然跟我說,McQueen的創意總監 Sarah Burton 想要我在他們那邊工作,我就想説,天啊,很高興能得到他們的認同,還蠻驚訝這件事情的。
BeautiMode:談談Loro Piana針織設計獎的準備過程和得獎作品
Loro Piana 這個比賽是我跟另外一個同學組隊參加,但隊友也不是我選的,當時老師說,你們兩個很搭,你們兩個去,而我向來隨性,就答應去比賽了。當初知道這個 project 的時候是 2021 年 10 月,原本預定 2022 年 2 月比賽,但因為疫情的關係,延期了兩次,變成到 6 月才比賽,所以這整段時間都是可以做這個 project 的。
因為比賽只需要做一件外套和 20 個布塊 sample,大概提前兩週製作即可,我跟我的隊友平常都是以學校為重,在忙自己的 project,我們都是不到最後一刻不想做東西的人,也因為主辦方很謹慎,會提前三、四個禮拜通知,所以當我們正要開始著手做的時候,就被通知延期,所以我們一直到 5 月 McQueen 的案子結束之後,才很正式開始做比賽的作品。
也因為這段時間我們已經做了很多不一樣的 sample,有些是被我們自己的 project 淘汰的,我們重新審視這些 sample,針對我們的主題,從中挑選可以改善優化的部分,重新製作。
我隊友的父親是智利人,母親是法國人,雖然她在法國長大,也會講法文,但她不太覺得自己是法國人,反而比較認為自己是智利人。Loro Piana 這次的主題是「重新發現」(Rediscovery),我和隊友覺得智利和台灣在地理環境及傳統的編織技法等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們從雙方的文化出發,從不同的文化中找出相同的結合點。
我們也找了一些環境相關的議題來探討,來自全球的二手衣物有很多都被丟到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我的隊友很注重環保,她就專門探討那個議題。她的作品全都是可分解的針織,如果把針織丟在土裡,大概五、六年就可以自動全部分解到土裡;我的部分則是繼續討論珊瑚白化,當然也會回歸到與針織的連結,我的一些小技法是與珊瑚成長的方式有關。我們的大方向就是異中求同,但其中還有許多小主題。
我們到 Loro Piana 在米蘭的總部進行決賽,其他參賽者的技術都很厲害,他們非常詳細的記錄了作品是如何織出來的,根本是可以直接送去工廠的那種生產單,但我跟我同學比較藝術走向,有什麼就做什麼,很隨性的去佈置展示,當時其實有點小擔心,Loro Piana 能不能接受我們這樣瘋狂的展示,結果他們喜歡,他們想要的就是不一樣的聲音和角度去看 Loro Piana 這個品牌,他們覺得我們的作品有跟 Loro Piana 沾上邊,可是又很有自己的風格,這是他們需要看到的,因為他們不需要再讓另一個人告訴他們 Loro Piana 是怎樣的品牌,這些他們已經知道了。
BeautiMode:還要一年才畢業,就接獲了Alexander McQueen和Loro Piana的工作邀約,如何抉擇?
我畢展作品根本都還沒做,只做了一個品牌的案子和參加一個比賽,超前班上 10 位同學,拿到了工作機會,就連我們的助教也很驚訝。Loro Piana 原本只有說是實習,可是去佛羅倫斯 Pitti Filati 紗線展時,他們直接跟我說,想要給我一個新職位,是正職的正式工作,所以我可以跳過實習。我現在就有兩個工作可以做,但我不知道我要去哪裡,可是我真的很開心,他們很喜歡我的作品。
McQueen 和 Loro Piana 是兩個風格很不同的品牌,我自己比較喜歡倫敦的環境,比較熱鬧,讓我覺得有活力、興奮的城市,但 McQueen 太多人擠破頭想去,如果我去了六個月的試用期後他們不想要我,就浪費了Loro Piana 的正式工作機會,這是我現在糾結的點。但也可能六個月之後,他們真的想用我,把我升成正職也不一定,都很難說。
BeautiMode:在時尚產業,學歷重要嗎?若是要以在海外就業取向,IFM真的是比較好的選擇?
學歷在法國其實很重要,我一開始來的時候也不知道,在與我的一些法國朋友討論之後才發現,原來他們其實某種程度上跟台灣蠻像的,就是他們沒有很注重你的技能,可是他們在看 CV 的時候,會看你的學歷,我就覺得天啊,法國原來是這麼僵化的教育。
很多人來 IFM,就是為了拿 IFM 的文憑,因為這間學校放在 CV 裡面,大家會知道你是誰,學校就是一直主打他們跟業界關係很好。因為很多牌子已經認識這所學校,他們還蠻注重人與人的感情連結(笑),會希望雇用的都是他們認識的人和他們認識的地方。其實我們老師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像 Dior 和 Kenzo 的設計師會來,也是因為他之前在那邊工作過。
學校去年幾屆在做 Acne Studio 的案子,所以 Acne Studio 現在也有很多 IFM 的學生,包括 Louis Vuitton、Givenchy 這些,還有很多法國牌子,幾乎都是 IFM 的學生。
如果是想自創品牌或是還沒找到自己風格的人,我覺得英國很適合這類的人去,因為英國大部分的學校都是在培養設計師,培養自己的風格,如同之前所提,你需要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幹嘛,就算別人抨擊你,說你做得很醜,你還是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學著怎麼去說服,讓別人知道你的故事。
法國的話真的是比較偏向商業,他們所有的目的就是為了想要賣出去跟想要有觀眾,我不會說迎合觀眾,但就是會有吸引觀眾來看的點,當然要注意設計師跟市場性的一些平衡,尤其 IFM 這所學校,真的很注重跟品牌的連結和市場。
簡單來說,我覺得法國有點像是員工培訓吧,英國比較像是設計師培養,雖然不完全是這樣子,可是大致上方向會是這樣。
如果想走針織專業,我不會說哪一間學校就比較好,因為針織是大家不管在哪裡,都可以學得很好的東西,最主要還是自己去手作、去玩、去試,那是個人自己的造化,自己玩得越多,會發現對哪個特定技巧有共鳴,所以就可以玩得更好。
採訪:BeautiMode
資料來源:Loro Piana、邱柏傑
(原文刊載於《BeautiMode》;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